这是一个庄严而神圣的日子,这是一个光荣而激动的时刻。军容严整、步伐矫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之际,接受伟大祖国的检阅,接受人民的检阅,接受党的检阅!
胡锦涛:同志们好!
受阅官兵:首长好!
胡锦涛:同志们辛苦了!
受阅官兵:为人民服务!
人民解放军的隆隆战车,载歌载舞的欢乐人群,簇拥着五彩缤纷的花车,从天安门前缓缓走过……,
礼炮齐鸣、礼花绽放,人们在华灯灿烂、鼓乐喧天的广场上纵情歌唱…
踏着人们欢快的舞步,我们的思绪不禁穿越时空隧道,回首百年奋斗历史,思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第1集 血浴军旗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在巨大的浩劫与耻辱中翻开20世纪的第一页。
面对帝国主义列强、封建反动势力的奴役和压迫,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1911年
孙中山(原声):
“民族主义,就是拿中国要做到同现在列强放在平等的地位,民权主义,就是……”
中国还是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孙中山陷入了深深的苦闷和彷徨。
封建军阀是中国社会的特殊产物,他们趋利而来,夕附朝叛,反复无常。孙中山依赖南方军阀讨伐北方军阀,到头来却发现南北军阀原为一丘之貉。以至他最倚重的军阀陈炯明也背叛了他,甚至炮轰总统府。孙中山不得不感叹这些军队“没有一支是革命军”!
长夜漫漫,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1917年阿芙乐尔巡洋舰的隆隆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分子,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光辉的旗手。
在党的领导下,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然而这些运动很快遭到了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军阀吴佩孚肆无忌惮地叫嚣:“你有罢工的自由,我有开枪的自由。”
血的惨案,对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无疑是敲响了警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没有起码的民主权力,面对全副武装的封建军阀,仅仅依靠罢工或其他和平形式的斗争根本不行,必须建立革命武装。
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后,便以参加国共两党合作创办黄埔军校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早期军事工作。
黄埔军校校歌: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起手,向前进,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
在黄埔第一期学生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有56人,占总数的十分之一。毛泽东说:我们在直接准备和组织军队的问题上,“从一九二四年参加黄埔军事学校开始,已进到了新的阶段,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了。”
黄埔军校与旧中国所有军校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把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提高到与军事同等地位,打破了几千年来封建雇佣军队的愚兵政策,让官兵懂得为革命理想而战。
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苏联红军的建军经验,在黄埔军校建立政治工作制度,设立党代表和一个全新的部门——政治部。毛泽东指出:“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
周恩来与聂荣臻、恽代英等共产党人,先后担任政治部的领导工作。他们在军校开展全新的政治教育,举办讨论会、出刊物、办墙报、教唱革命歌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运动,成立青年军人联合会,团结青年军人,宣传进步思想。这些活动在当时可是全新的事物。
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展示了它在革命军队建设中独特作用与影响。1925年,以黄埔学生军为骨干,广东革命政府一举取得两次东征军阀陈炯明、邓本殷的胜利。
翻开黄埔师生名单,可谓将星闪耀。开国十大元帅中徐向前、林彪、聂荣臻、叶剑英、陈毅,开国十位大将中陈赓、罗瑞卿、许光达,还有著名的红军将领左权、许继慎、曾中生、刘志丹、周逸群,都是黄埔师生。
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将军队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8个军,全部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部。共产党人周恩来、朱德、李富春、朱克靖、林祖涵、黄日葵以及罗汉、彭泽湘等分别先后担任各军副党代表、党代表,主持政治工作。
到1926年3月,在国民革命军中工作的中共党员已达到1500多人,仅在第1军工作且身份公开的共产党员就有250多人。周恩来曾经说过,国民革命军的政治工作,几乎全由共产党人担负。
中国共产党在配合国民党组织和改造国民革命军的同时,开始尝试在国民党的旗帜下组建共产党自己指挥的军队。
1924年,党征得孙中山同意,组建了一支部队,取名为“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
这是一支既普通又不寻常的武装力量,所谓“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无铁甲车,也不驻大元帅府,只在广州市大沙头的一幢四层楼高的洋房门口挂一个招牌。然而,党为这支部队选配了许多优秀的革命骨干,由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共产党员周士第、赵自选、徐成章三人作为军事指挥员,中共广东区委的廖乾吾、曹汝谦担任政工干部,招收一百多名出身工农的战士组成。
1925年11月中旬,中共广东区委以铁甲车队为基础扩建为一个正规团,官兵共2100余人,并从粤军要到一个“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的番号,年底该团在肇庆正式成立。不久,改称第四军独立团。团长是被毛泽东当面称为“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的叶挺。这个团便被习惯地称为“叶挺独立团”。
这支由中国共产党人初创的武装力量,最大的特点,是有共产党的领导,有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官兵懂得为革命而战,勇于牺牲,军纪严明,训练有素,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战斗力。
曾在叶挺部队中任连政治指导员的萧克将军对这支部队赞誉不止。
萧克将军同期声:
“叶挺就说了,共产党员打仗就要勇敢,应该勇敢向前呐。”
1926年6月,广州国民政府出兵北伐,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军先遣队驰骋两湖主战场。他们首战碌田,长驱泗汾、醴陵、平江,血战汀泗桥、贺胜桥,所向披靡,令敌军闻风丧胆。
当叶挺独立团主力进抵武昌城下,又演出了极其悲壮的一幕。攻城前,独立团第一营由营长共产党员曹渊带头,全体参加敢死队。大家写下为革命牺牲的遗书。攻城命令一下,共产党员高呼“革命万岁”口号,在营长曹渊率领下,冲到城脚,以云梯爬城,守敌拼命顽抗,战况非常惨烈。20分钟内,爬城官兵全部阵亡,营长曹渊壮烈牺牲,全营仅剩10余人,但他们依然顽强地把军旗插上了城头。叶挺独立团及第四军因战功显赫被誉为“铁军”。
叶挺独立团的英勇作战,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改造旧军队、组织革命军队的成效,实际上,除了叶挺独立团,党掌握的部队还有卢德铭警卫团以及北方的许权中旅、谢子长部等。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工作的重要实践。
年幼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还缺乏深刻的了解,对党独立领导和掌握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还缺乏必要的认识,致使北伐军的军事指挥权大多掌握在国民党新军阀的手中。
1927年春夏,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昔日的盟友成了凶相毕露的刽子手,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倒在血泊之中。
中国大地黑云翻腾,一片血雨腥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就这样失败了。
血的教训擦亮了人们的眼睛。它表明: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对付武装的反革命。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人民是被国民党反动派“逼上梁山”的。
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从血泊中站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定的革命精神,继续战斗。
1927年7月中旬在汉口召开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确定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创造新的革命军队,建立工农的革命军”。决定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武装起义。
从组织南昌起义开始,党就把掌握军队领导权放在首要位置。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书记,包括彭湃、李立三、恽代英、谭平山(后参加)在内的中共前敌委员会,作为党领导起义部队及其工作的最高机关。明确规定,“党的作用高于一切”,指出“党的组织是一切组织的根源”,确立了党在起义中的领导地位。
党对南昌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非常严密。
萧克将军同期声:
“先一天下午,吃了晚饭,我们共产党员的营长、团参谋长,带着我们到处跑,跑干什么呢?看地形。带着谁跑呢?主要是带着当时的干部,具体说,就是当时的共产党员的军官。我是共产党员,他们叫我一起去看地形。当时,不公开,党员相互交换意见,说上面有准备,今晚上就起义,才公开向部队宣布。”
党还积极地争取国民革命军中高级将领参加武装起义。周恩来、谭平山先后向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贺龙,讲述共产党的主张和决定。贺龙当时尚未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以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明确地表示:“我决心跟共产党走!”并率领第20军1万余人参加起义,使参加南昌起义的兵力增加了一倍。
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的精心组织下,
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它如一声春雷,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高高举起的火炬。
南昌起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光辉的
南昌起义爆发后的第六天,中共中央在武汉三镇旧租界一幢不起眼的西式银灰色小楼秘密召开紧急会议,这就是著名的“八七会议”。这次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制定新的路线和政策,决定调派最积极的、坚强的、有斗争经验的同志,到各主要省区发动和领导农民起义。
在会上,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用鲜血换来的真理。
“八七会议”一结束,毛泽东就作为中央特派员赶往湖南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
准备秋收起义,党最关键的仍然是紧紧抓住对起义部队的领导问题,成立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直接领导工农革命军,领导起义的全部工作。毛泽东任书记,各军事负责人为委员。这样就使秋收起义部队完全置于党的领导之下。
秋收起义按计划举行。5000多人的起义武装,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兵分三路向长沙推进。
当部队遭到敌人的反击,严重受挫时,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攻打长沙计划,命令剩余的部队撤向一个叫做文家市的镇子。
秋收起义不久,广州起义打响。中共中央指示广东省委,成立由省委书记张太雷和黄平、周文雍组成的暴动总指挥部—革命军事委员会,张太雷任总指挥,加强党对武装起义的领导。在暴动总指挥部和叶挺、恽代英、叶剑英、杨殷、聂荣臻等领导下,广州起义军一度占领广州城大部分地区,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后因敌人疯狂反扑,张太雷等壮烈牺牲,起义军余部分别转移到东江、北江地区坚持革命斗争。
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其历史功绩彪炳史册,永放光芒。
在此前后,党还领导鄂中鄂西、黄麻、海南岛、赣东北、湘南、桑植、赣西赣南、平江、渭华、清涧等武装起义。到1928年,党先后发动近百次武装起义和农民暴动。
党领导的武装斗争,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此时,如何保存这支军队的问题又急迫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
事实上,中国与俄国有完全不同的国情。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新军阀在大城市拥有强大势力。企图以夺取或攻占大城市来取得革命成功是不可能的。
秋收起义部队受挫后,在文家市召开的前委会议上,毛泽东认为在敌强我弱和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下,必须改变方向,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去坚持斗争,发展革命力量。
他果断地率领几经受挫的部队迅速脱离平江、浏阳地区,向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进军。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进军。
毛泽东点燃的井冈山之火,照亮了一条与俄国革命不同的崭新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人们称之为“井冈山道路”。
1928年初,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农民武装,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湘南起义。当起义部队面临敌军重围的时候,为保存军力,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起义军撤离湘南,向井冈山转移,1928年4月,与毛泽东会合。
朱毛会师,军威大振。两军合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人称朱毛红军。从此,朱德与毛泽东的名字便紧紧连在一起。
1928年底,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在平江起义中创建的红5军主力800多人,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来到井冈山,井冈山又多了一支劲旅。
巍巍井冈山,革命得摇篮。
在全国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下,井冈山根据地在建立革命武装、开展土地革命、建设革命政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获得了完整的经验,为各革命根据地树立了榜样。
中国革命进入了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工农武装斗争的新阶段。一支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先后诞生,一块块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
1930年夏,全国主力红军发展到10多个军7万余人,地方红军近3万人,同时创建了遍及11个省的10多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成了“燎原之势”。
点评:中国共产党在刻骨铭心的失败中,奋起反抗,以建立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为根本,组织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党有了自己领导的军队,有了革命的枪杆子。这是革命的依托、民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