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动态
  • 医院文化
好医生1:脚踏实地的做人做事-----记李惠利医院足踝外科主任医师沈延东”
发布日期:2016-12-21 阅读次数:
 

在现如今这个偶像泛滥的年代,让我们去关注一件不热门事物很不容易,今天我写的这篇文章,能有什么理由吸引大家读下去呢?(此篇文章可能会花费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如果您不能一下子把它读完,也请您有空再看一下,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医学知识的传播,是您了解我们医生的一个窗口。如果您能推荐转发,那就更是感谢。)

                                      1

万事开头难,就象我每写一篇文章,第一二句话总是很难下笔,如何组织、构建语言,如何去吸引读者,辛苦写就的文章,读者会不会关注喜欢认同。毕竟,写文章还是件易事,不满意,大不了推倒重来。可如果你面对的是疾病,是信任你的病人,当精美的柳叶刀划开病人的第一层皮肤,你发现你的问题无人商量无处言说,你犹如黑夜里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小舟,你能承受此等压力吗?

大多数人不能,但有人能!

他叫沈延东,是我们李惠利医院骨科足踝外科的主任医师。

          太帅了,沈医生,真是让人看一次心动一次

在整个骨科,小腿以下的足踝是不太受人注目的部位,平常大家崴了一下脚都觉得不是个病。在外科界,心胸和脑外是高大上的代名词;救人于危难中的普外科也是众人皆知,但骨科中的足踝外科真的少有耳闻,我第一次听到时也幼稚地问:足踝科?就是专门治脚丫子的?脚丫子,它支撑着整个身躯,但在我们人体中却是默默无闻的存在,平常不痛不痒,我们不会护理它,就连稍微出现不适,我们都是能忍则忍,看它会不会自行好转。一般来说,除了急性创伤,只有到了疼痛难忍或长期迁延性疼痛,人们才会想到就医,而且就医时也是先到普通骨科。所以,我偶尔会想,一个人有时候遇到什么医生,得到什么治疗,真也是很有一份运气在里头。

现如今的医学,分类已是越来越精细,专业专科的医生不但在诊断上会有更加细致缜密的思考,而且在治疗上因为经验的积累会有更好的效果。很多专科人们都已耳熟能详,但足踝科,就算是本院的医务人员都知之甚少,因为我们医院直到两三年前才有了真正的足踝外科专科,是我们的沈延东主任医师,在医院这个良好平台的支持下,通过到德国、香港、上海等多家医院研修和自己不懈努力,逐渐撑起了这个低调而又重要的足踝外科,在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今天,足踝外科值得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大科室。

                                    2

马拉松在近几年是非常火热的运动,爱上跑步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但长期爱好跑步的人,很少有人像村上春树那么幸运,几十年跑下来从没有得过足底筋膜炎,大多数的跑者,或多或少都有过至少一次的发作。

足底筋膜炎,就是我们足踝外科的常见病,它是因为足底肌肉受到外力强大的冲击或长时间的走路跑步,引起局部肌肉劳损导致局部筋膜发炎。说是发炎,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细菌性炎症,在对慢性病例的病理检查中也没有发现任何细胞组织发炎的迹象。筋膜炎应该是一种轻微的组织撕裂现象。我们人体天生就有身体修复功能,对于微小的组织撕裂损伤,身体会通过修复并加强,但过大的损伤超过了这个修复能力,日积月累,组织就难以恢复,从而产生病变疼痛。一般来说,疼痛在足跟并且在早晨下床时的第一步最为明显,行走一会儿后,足底筋膜变得轻松,症状反而缓解。有人会问,我不跑步也不长时间走路,为何晨起踩下的第一脚也会痛?这就要看看你的身材喽,是不是肥胖?还有经常穿高跟鞋,先天性足弓异常,都会引起足底筋膜炎。如果这个疼痛刚开始就来就医是最好的,但几乎绝大多数的病人要到局部疼痛,走路时加重并且难以忍受时才来看医生。

现在很多人来医院看病的心态很矛盾,因为没有专业知识,不得不相信医生,但又因为紧张的医患关系而怀疑医生的诊疗。如果医生让其动手术,他会斥责医生为了赚钱,甚至说医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拿病人做实验。其实作为一名医生,大多数人都非常珍惜自己的名誉。沈医生就一再强调,在足踝外科,如果没有疼痛就不建议开刀,能保守康复理疗也不会冒然开刀。毕竟有创治疗存在着风险,足踝外科的治疗目的,一是减轻疼痛,二是正常走路。如果遇到他处理不了的病人,他也不会逞强,会推荐病人去上级医院或请他进修时的教授来治疗。

在医院工作,见过居功自傲自以为是的医生,他认为自己是诊疗中的关键人物,对医技、护理、其他辅助科室总是抬起高高的头,不可一世的样子。沈医生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很在乎团队的力量,他总是说,骨科治疗中,康复师的作用功不可没,在一个完整的诊疗过程中,每一个医务人员都在发挥作用,而病人治愈后的荣誉,常常只加到我们医生身上。

作为一个医技科室的医务人员,我无言以对,用敬慕的眼神默默注视他十秒钟,以示心意。

                                 3

做学问要静下心来,每一个有成绩的医生过的都是简单的二点一线的生活。当普通人结束一天的工作后,逛街、看电影、打牌、搓麻将,你们可曾想到,有多少个医生,晚上的时间大多数都是和医书相伴。一天天,一月月,终于有越来越多的病人慕名来找沈医生看脚丫子。

2016年初,来了一位60多岁坐轮椅的女性,她左脚脚踝疼痛到已无法下地走路的程度。找到沈医生之前,她几乎跑遍宁波各大医院的骨科、疼痛科。原本,性格活泼开朗的她每天都会去跳广场舞,现在,三四米的路她都举步为艰,忍着剧痛要花5分钟才能走完。

这位病人说,自从坐了轮椅,才羡慕小鸟有翅膀,在被所有的医生判定为几乎要终生坐轮椅的情况下,她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偶尔听说的我们医院的足踝外科。

沈医生先给病人做磁共振,显示胫后肌腱和踝关节软骨有损伤;又做了应力X光检查,发现踝关节不稳定;然后是一系列的腿部功能检查,特别是踝关节稳定性检查,我看过检查过程,凭我的肉眼根本无法区分患脚和正常脚有什么不同,但沈医生就能判断。我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是直觉。其实,这个直觉的背后是无数努力的积累,是水到渠成的自然体现,加上病人在检查时的感受,他就基本能够确定其中一个病因了。还有一个提踵测试,也就是单腿站立、踮脚,这位病人根本不能完成这个动作,因而也证实了磁共振所显示的肌腱损伤,可能还比较严重。

病因都摆在这里了,我再罗列一下:胫后肌腱损伤、踝关节软骨损伤、踝关节不稳定。

有人会说,病因不难,缘何前面的医生都没有医好?我的理解是,医学很奇妙,奇妙就奇妙在很多时候它难以解释。医生和病人,医生和疾病的相遇也是一种缘分,同一个医生,纵是面对不同的病人生同一种疾病,也会收到不同的效果,越是简单的病因,往往有时让人无从下手。

挑了一张不是动这个手术的照片,主要是欣赏一下手术时沈医生的风采

制定好手术计划,沈医生在病人的脚踝处打了20.5CM的小洞,在关节腔镜下进行微创手术:对于踝关节的不稳定,通俗地讲就是用针把松驰的韧带缝紧;软骨损伤在于软骨处有一个破口,把破损处清理掉;而肌腱损伤在手术中才发现原来病人的胫后肌腱已有2/3断裂破损,破损的创面如同参差不齐的马尾,已无修复可能,于是沈医生只能把胫后肌腱切除,然后把脚底屈趾肌腱拉过来替代胫后肌腱。

干净利落,手术成功。微创手术的优势在于精准、有效、安全,这就要求施术者对手术部位有扎实的解剖知识,丰富的手术经验,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

病人接下来打了一个月的石膏,,然后进行踝关节韧带康复训练,摘掉石膏后穿上辅助行走靴减少一部分负重。此时病人和医生已形成密切联系,病人有问题就会电话咨询医生,医生不断地鼓励病人正确康复和术后配合。三个月后,这位病人的左脚可以完成提踵动作,现在,她又在广场上开心跳舞了。

                                         4

上面这个成功的病例告诉我们,医学的专业细分化对病人有好处,当医生的手术技能练到像机器一样精准时,我想这是病人的福音。但同时,专业的细分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病人作为一个整体被忽视而患病的局部被过于重视;比如这个病人,在不了解足踝外科的情况下,四处求医,耗费了大量的精力物力(其实很多医院都还没设立足踝外科)。这些问题会存在一定时间,但也在逐步改善,比如全科医生的培养,比如我们这种医学科普类文章的推广。

我问沈医生,你的行医生涯有过失败的病例吗?回答是,肯定有。无论年轻时还是已经工作二十多年的现在,失败的病例总会发生,就目前的专业来说,病人经过治疗、手术后,症状没有任何改善就是失败。

我又问,那你会沮丧吗?他说,偶尔会,但过后想到的就是怎么从这个不成功的病例中去总结去找原因。

这让我想到阿图-葛文德医生在他的书上曾经写到每一个成就的起步都异乎寻常简单,仅仅来源于医生发现问题的意愿和修正问题的决心

沈延东医生四十来岁,没有一点大叔样,依旧英姿飒爽,温和儒雅,和他谈话沟通时,当他用外科医生特有的修长又洁白的手握着你的脚踝蹲下来检查时,简直好象是老天爷奖赏给你的一个礼物,病还没治,心情先已好了一大半。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0ften, To Comfort Always.

下面,大家欣赏两个病例

重度踇外翻矫形+右足第三趾矫形术

          

 治疗后变漂亮的脚

 踝关节镜手术(27岁小伙子,3年前踝关节严重扭伤后未曾治疗,现在关节内有骨碎片,严重程度如同老化的72岁的踝关节)

          

 30.5CM的微小切口,取出关节内巨大的骨刺及碎骨片,消除了踝关节屈伸活动时的骨刺撞击,术后第3天顺利出院。

 

作者:检验科叶春霞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关注作者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扪心问诊随记”或扫描二维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