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初识张宇园医生时对她的印象并不好,因为她不是一个说话温柔的人,她的大嗓门曾把我吓了一跳,对于一个和她不太熟的人来说,这会有一些小尴尬。
但我毕竟学过点解剖学知识,知道人是360度立体之物,我们观察一个人不但要有平常视角的正面、侧面、背面,还最好要有解剖学特有的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也因为看过几本书,懂得表面的嬉笑怒骂并不能说明什么,比如斯大林的微笑可能代表着你要人头落地,而他的怒骂说不定是你升官进爵的前兆。
所以,尽管张医生说话的音量大,但配上语调、表情以及她的肢体语言,你倒不觉得有什么恶意,有时还有一些关心的意味。有一次,我替朋友向她咨询一个问题,她是照例的大嗓门“病人都没见到,你让我说什么?”接着,她又说“明天九点我要去开刀,九点前你可以带着朋友来病房找我看一下。”
是的,她就是这样,让我冷了一半的心回暖过来。
后来又有一事,令我对她的看法完全改观。
有一次,一位老年人拿着两条鲜红的小虫子来到我们科室,说是从她嘴巴里吐出来的,让我们给检验检验,情绪很是悲观。经过依次分析及一系列检验后,我认为还需要去耳鼻喉科用鼻腔镜检查一下鼻咽部,看看是否有寄生虫引起的赘生包囊存在。因为病人年纪大且害怕,我也为了省事,就直接把她陪到了耳鼻喉科的门诊。刚好张医生在,那时我和她真的不是很熟,没开单没付钱,她会如何用大嗓门回应我呢?好紧张。
没想到她面对病人时的耐心和认真,那安抚病人焦虑情绪时的温柔让我大跌眼镜,看着老婆婆连声道谢,她还说,“我也就这么帮您看一下,举手之劳,您要感谢就感谢这位检验科的医生。”
于是,尽管我们医院耳鼻喉科有很多出色的医生,是他们共同努力把耳鼻喉科打造成一个重点科室,但我想到的第一个要写的拿柳叶刀的女医生时,我脑海中一下子蹦出了张宇园医生的形象。
张宇园医生生活在一个医学世家,她父母两边的大家庭里出了很多了不起的医生,她不但有良好的基因,更是从小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的氛围。她的“从医”经历可以追溯到童年。
小时候的她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日子,从小聪明又调皮,虽然是个女孩,但由于爸爸的宠爱,她想要啥就有啥,所以她就有了这么几个好朋友:一头猪,两三只鸡,四五只鸭。每天,她都跟着她的好朋友在开阔的田地里飞奔。有时,鸭子不小心折了脚,她就学着大人样拿一截筷子给断骨固定;有时,鸡因为严重积食奄奄一息时,她还跟在大人后面把鸡嗉子剖开拿出异物并简单缝合。鸡后来有没有活下来,她不记得了,但她清楚记得自己缝合得很不错,动这个小手术时很冷静,并且不嫌脏。
就这样,从温医大毕业后来到医院工作,她很自然地选择了女生很少选择的外科,她喜欢每一个外科专业,这符合她女汉子般粗犷的性格。在她犹豫着普外科、脑外科、骨科到底该如何取舍时,她来到了耳鼻喉科,因为一件事,她决定留下来,并且暗下决心要为一个病去进修。
有一种病叫胆脂瘤中耳炎,2012年中华医学会在《中耳炎临床分类和手术分型指南》中,把它更名为中耳胆脂瘤。也就是说,以前认为它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最重的类型,后来在不断的研究下发现其病因、病理及愈后转归都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不同,因而更名。其实,它为鳞状上皮组织在中耳、乳突内的生长,是脱落上皮因堆集而越聚越大,并不断向周围的组织扩张,从而造成邻近骨质破坏,引起并发症。此病一经查明,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手术,手术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听力及不流脓,而是预防并发症。
按照通俗易懂的说法,这是一个会死人的中耳炎,虽然这个胆脂瘤是良性的只是膨胀性生长,但由于它长的部位很凶险,搞的不好就会侵犯脑板产生脑膜炎脑脓肿等颅内外并发症;也因为它长的位置靠近面神经,因而让医生在动这个手术时,手中握住了一把真正的双刃剑:手术时对病灶的处理稍微保守一丝丝,那么胆脂瘤会复发;若手术时扩大清理范围,那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会伤及面神经造成病人面瘫。
在张医生作为住院小医生跟着大主任动这个手术时,就曾有一个病例让她终生难忘,一位女士动了这个手术后,因为面神经的瘫痪令其半张脸变形,这个女病人很爱美,即便如此,还是去拍了当时流行的朦胧照,希望朦胧遮盖她失去光鲜的半张脸,也希望通过朦胧找到她还幸存的半张脸。
当然,以现在的大数据分析,并不是每个因此而面瘫的病人都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就算得了此病而要动手术的人不需要太过恐慌,但医学就是这样充满了难以预知的曲折变化,从那一刻,张医生发现医生不但要救人于危难,也要尽量保存病人的生活质量。
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得一个女人成为医生要付出比男医生更多的体力和精力。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终归是男人主宰的世界,女权主义看了要抗议,但它是残酷的现实。
一个男人心无旁鹜地扑在事业上,看上去是多么自然,他充满魅力的背后总有着崇拜他支持他的女人为他营造一个温暖的后方。而一位女性一心扑在事业上,哪怕是像林巧稚那样零差评的医学泰斗,说起她的终身未嫁,总免不了让人一阵遗憾和伤感。
张医生的出色不但在工作上,还在于她对家庭生活的经营上。一路谈下来,我觉得我们的智商差不了多少,顶多她比我稍微聪明点,我能承认的只是稍微而已。但我发现她有很大的一个长处,在她的生命旅程中,她很懂得规划自己的人生:
如何在年轻未嫁时抓紧时间学习;如何在结婚后安排好生儿育儿的时机;在怀孕时做足为人母的知识储备;如何在放下手术刀后回到家拿起菜刀,为家人做一桌可口的饭菜。总之,她像个百变女郎,努力做好她的每一个角色。
回到她做年轻医师的时候,工作满五年后,她向医院提出要去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进修,并且有幸师从王正敏院士。名师确实出高徒,王院士要求张医生做到三点:1、保持持续更新的理论学习;2、白天,大量观摩老师的手术;3、晚上,对着尸头的颞部解剖,进行模拟手术。
对,你没看错,是尸头,尸体中最令人恐惧的部位。
多少个夜晚,张医生一个人捧着一个尸头在解剖室专注练习,要说不害怕那是假的,但专注是一剂良药,再加上这是如此难得的机会,只要想上进的人都不会轻言放弃,可要坚守到最后,也非常人所能为。
大多数时候,一切都平安无事,但偶然刮风下雨的日子会增添那么一丝恐怖气氛;更有甚者,也不知怎么回事,微闭的尸眼会在某个用力之下忽然睁开,第一次发生这个情况时,真是吓得张医生不知身在何处,吓尿了与这种感受相比简直就是小儿科。
幸亏,挺住了。
我也终于理解她为什么有副大嗓门。小声温柔的说话方式,很难让人吐出郁在心中的浊气,如果不能有更好的方法,大嗓门的确是简单可行的令人神清气爽之佳法,只有心中无鬼才能经受得住如此严酷的考验。
大嗓门,存在即合理,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机会了解一个人行为背后的因果联系,因而我们也很容易因为直觉而对别人造成误会。
张医生的性格让她在工作中有所成,但也不可避免会因此变得强势,能罩得住她的男人必定是个人物。果不其然,张医生的先生非常出色,但因为他为人低调,在这不着过多的笔墨。但要让一个女人笑着承认自己的生活过得非常幸福,试问有多少男人做得到。
识人是件难事,什么“从细节上这样看清一个人”,到“人可以貌相”,通通有让人经不起推敲的地方,但我发现,从养育的孩子来看倒可以判断此人的好歹,孩子是一个人的镜面反映。
“孩子养得好坏,不是以成绩来定,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感恩之心。”在谈话中,责任和感恩是张医生为人之道的关键词,她对孩子的责任,首先是给孩子一个充分温暖的家,然后在他们因为年幼懵懂犯下原则性错误时给予狠狠的惩罚,做为一个当医生的妈妈,她最知道怎样让孩子痛得不能忘怀,又不会太过伤及孩子。
她主动和儿子班主任沟通,让儿子整整做了半学期卫生打扫,一天不拉;她也让儿子在暑期顶着大太阳去敬老院,给老人们送去水果,并且投老人所好,晚上从网上下载好他们要看的戏剧、电影,早上带U盘去放给他们看或听,一做就是十天半个月。
在别人挤破头也要读重点小学的时候,她让孩子读了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学校,但就算这样,大儿子还是考上了纽约大学,小儿子在画画的道路上也走得充满快乐。
自己有一份好的事业,有一个爱她的老公,给她富足的生活,有一双聪明懂事的儿子,为人的好事都让她占尽了。羡慕嫉妒恨呀,虽说张医生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我们很多人不是一样都很努力吗?
带着这种心情,当我看到微信中她自己扯下的一堆白头发,我邪恶地笑了。终于,老天还是没有忘记给她烦恼。
我们普通人,工作的时间再紧张,下班后大都能带着轻松的心情回家,而医生,特别是现在社会大环境下的医生,不但要牵挂病人术后的情况,甚至过两三年后都会有病人来找你算账。当你为没有任何错误的治疗流程不得不低头认错时,你不知自己该如何面对下一个病人;当你被打来的电话威胁自己孩子的安全时,受到的惊吓比尸眼睁开还要令人奔溃。
而每一个医生渡过这样的心理难关都各有各的方法。
张医生,难过的时候会在家里哭一顿(我估计这哭声肯定也很大),看到自己哭得披头的散发里有这么多的白头发,作为女人更悲从中来,就边哭边拔,拔到一半想起了什么,马上用冰袋敷好哭肿的眼睛,跑去美发店修剪长发,染了个美美的发色,“瞧,白头发没了,又显年轻了。”------这样的转变,说实话也真够分裂的。但你又不得不承认,真正的强人,的确是那些会哭,但哭好后擦干眼泪继续前行的人。
在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我见过的每一个优秀医生的品质。上面那个“纠纷”使得张宇园医生更多地去考虑如何做好医患沟通这码事。“说到底,我们要理解病人的心情,因为医生和病人在医学专业知识上本身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耐心地向病人解释病情和治疗后所会遇到的问题,是医生该做的事。”
对了,与人相处是门高深的艺术,除了真诚,除了温和的语调,除了适宜的肢体语言,除了精通的专业知识,你还需要做到------只告诉别人要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去做。
让别人明白“要做什么”,很难,让别人自主选择“怎么去做”,更是对人最大的尊重。病人的信任,就来自于这看似的“冷漠”,你不得不佩服张医生的医患关系处理得非常好。
微言大义,是我们做文章的绝妙之处;而对于会动难度系数高的手术医生,去看小病是大医精诚的一种表现。
耳石症,也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这个病一听就没有生命危险,在耳科真是算作一个小病,但发作起来,天旋地转的可以要人老命。张医生对于确诊的病人可以用手法复位法让病人得以康复。没有叮叮咚咚吓人的工具,也不用神秘的无影灯,就在大庭广众之下,看似谁都可以偷师的情况下,把病人颠来倒去一番,然后好了。若你要照着样模仿一遍,没用。
噢,还有一点忘了说了,孩子养得好,做为本科室的规培医生导师,张医生带学生也带得很好,2015年,她获得“浙江省住院医师心中的好老师”称号;在这次省卫计委对我们医院的规培基地年度技能考核中,耳鼻喉科名列前茅,得到第一名的好成绩。
作为一个女人活成这样,让人真心佩服。
张宇园医生,收下“百变女郎”这个性感的称号吧,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