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瑾主任团队的一项手术创新被世界顶级骨科杂志《The Bone & Joint Journal》刊登发表,文章介绍了李瑾主任团队在巨大不可修复肩袖撕裂这一世界难题中的创新性手术治疗方法。该杂志是骨科领域的国际顶级杂志,李瑾主任团队发表的这篇文章是有史以来宁波医生在该杂志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也是近10年来浙江省内在该杂志上发表的唯一一篇研究性文章。
巨大不可修复肩袖撕裂指的是肩膀肩袖撕裂超过5公分且不能修复,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是国际性难题。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它不仅可以引起长期剧烈的疼痛,更糟糕的是受伤的手臂往往无力,日常生活很受影响,有患者因此失去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2015年,当时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的肩关节镜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李瑾团队决定在此基础上挑战仍是世界难题的巨大不可修复肩袖撕裂的诊治。临床上这样的患者只占少数,但要挑战它,投入的精力是个无底洞。他先前往韩国、日本、美国、等先进国家的运动医学中心学习,回国后开展巨大不可修复肩袖撕裂手术。当时国际上的流行的手术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要么桥接的补片愈合率低,要么不能很好地恢复上举的力量。
李瑾一边开展手术一边琢磨着改进方法。2年后他大胆提出手术创新思路,在肩关节镜下开展常规补片桥接的基础上,加入人工韧带“内支架”来提高补片的愈合率。桥接技术是利用人体自身组织把撕裂的巨大肩袖桥接缝合起来,但由于早期桥接处张力高,容易再撕裂,因此愈合率低。“植入人工韧带作为内支架来稳定肱骨头,减少桥接处的张力,目的是提高治愈率。”李瑾主任解释说。
要把创新思路落地,李瑾主任团队再次探索研究。首先是设计全新的手术路径。
“这其实是两个手术步骤的融合,”李瑾主任分析说,“单独一个补片桥接术就需要4个小时,再做人工韧带植入,手术时间势必会增加。”手术时间增加的同时,病人的安全隐患也在上升。如何在步骤不省略的情况下缩短手术时间?他和团队开始在器械上找答案。为此他们反复试验,设计了2个特殊器械,以减少术中用时,手术时间设计在5个小时以内。手术还需要麻醉的密切配合,术中患者血压控制水平、麻醉用药等各个环节他们都进行了研究。有了清晰的手术路径,李瑾主任开始了模拟操练,在模拟器上反复操作手术的每个步骤,确保动作熟练。
经过5个月的细致准备,2017年1月12日,有两位60岁女性巨大不可修复肩袖撕裂患者接受了该手术。多年来她们备受疼痛折磨,且撕裂的手不能抬举活动。充分的前期准备后,手术水到渠成,过程十分顺利。两台手术都在4个多小时内完成。经过两年的随访,她们目前不仅疼痛消失,而且活动自如。从2017年到2019年,共有26位巨大不可修复肩袖撕裂患者接受了李瑾主任的手术。经过两年的随访,他们都已愈合。
改进手术方式后,患者桥接补片的愈合率超过90%,是原来的2倍多。不仅手术效果大大提高,而且手术适应人群也扩大了,手术也适用于那些肌肉萎缩程度较高、肌肉脂肪浸润程度较高的患者。
在之前这类患者要么只做静态固定,要么做价格更为高昂的终末期手术——整个肩关节置换术。
今年4月份,李瑾主任团队总结了手术经验和超过2年的随访结果,团队的毕明光医生写成文章发给了国际顶尖的骨科杂志《The Bone & Joint Journal》,马上受到了杂志关注,审稿专家认为“这是个非常有趣且新颖的想法,有可能解决一个难题”,并抛出了无数个疑问。在经过一番答疑后,并且观看了李瑾主任的手术视频后,审稿人和杂志编辑一致同意发表,并在国庆节刊登。
近年来,在党委引领下,医院开启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党建领院,医疗立院,科教强院,人才兴院”是四大发展战略,科研是医院发展的其中一一驾马车。医院完善奖励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搭建广阔平台,加强对外合作,为科研发展松绑添翼。牵头成立了宁波市医工(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与浙江大学药学院等一流机构进行战略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数量创下新高,科研成就硕果累累,为医院综合实力的提升夯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