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男子心梗发作4天后才就诊,凌晨1点躺在手术台上心脏骤停。他还能再醒过来,回到心爱的家人身边吗?
“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花多少钱,我们都不会犹豫,请一定要救活他!”男子的爱人、父母再三恳求,医护团队紧急启用ECMO(人工心肺机)。在经过整整10天的危险期,成功撤机。住院20天后,他终于康复出院。为了感谢医护团队的全力救治,他和家人给心内科和急诊医学中心都送来了半人高的巨幅感谢信。
突然晕厥倒地 大面积心梗导致
发病前,高先生(化名)过着多数人羡慕的生活。家里有个规模不小的企业,生意红红火火。身为家中独子,父母对他有求必应。心爱的妻子刚刚为他生下可爱的宝宝,一家人其乐融融。
高先生从小喜欢喝碳酸饮料,身高1.91米的他体重超过100公斤。几年前,他被诊断为糖尿病。但他不以为然,没有改变饮食习惯更没有规律吃药,血糖一直控制不佳。
意外悄悄来临。一天晚上9点多,他突发胸痛后晕厥倒地,妻子怎么都叫不应,立即将他送到了李惠利医院急诊科。
分诊护士结合病情描述立即启动胸痛流程,接诊医生丁科权为其安排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ST段抬高,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肌损伤标志物——床旁肌钙蛋白0.97μg/L(正常值为0),更是佐证了心电图的诊断。“供给心脏动脉的冠状动脉出现阻塞,必须立即开通才能保证心脏的功能。”丁科权告诉高先生的家人。
很快,心内科楼钶楠主任医师带领团队赶到手术室,准备为其实施手术。就在进行动脉造影时,高先生的情况急转直下,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降至88/56mmHg,血氧饱和度仅为88%。
医护团队立即气管插管,但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情况下仍未缓解,高先生的心跳变得极其微弱,几乎不会跳动。手术台上,医生立即为其胸外按压,但毫无起色。
照理说,像高先生这么年轻的患者送医后迅速得到诊断、立即实施手术,病情不至于会这么严重。DSA手术室外,在医生的再次询问下,妻子突然想起了4天前傍晚丈夫的异样——
那天下班回家,刚走出地铁站的高先生突然胸口剧痛、大汗淋漓。但他没有去医院,而是选择回家。休息片刻后,不适明显缓解。此后几天,他的胸口偶尔出现不剧烈的疼痛,都没有引起他的重视。殊不知,这是身体屡次向他拉响的警报,视而不见的他亲手将自己送到了“鬼门关”。
100多公斤的他可能一台ECMO还不够
要想维持心肺功能,那就要上ECMO。这是一种暂时代替心肺功能的体外人工心肺装置,也是现在最高级别的生命支持手段。
然而,高先生的情况却给医生出了难题。心脏失去功能的同时,也会对大脑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即使救过来也有可能成为植物人的风险……
“医生,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救,我们全家都不能没有他!”手术室外,高先生的父母和妻子毫不犹豫地选择ECMO,并签署了同意书。这份不离不弃的爱,成为了高先生战胜病魔的强大动力。
凌晨1点,由2名医生、2名护士组成的急诊医学中心ECMO团队早已在院待命,接到通知后立即着手为高先生上机。医护团队一边进行胸外按压,一边上机。随后,楼钶楠团队为其实施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手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开通了闭塞的动脉血管。
从手术室转运回病房途中,有可能再次发生室颤。尽管只有仅仅几分钟,医护团队以防万一带着除颤仪,好在没有意外发生。
得知高先生的性命暂时保住,家人暂时松了一口气。就如同感谢信中提到的:“他们是我们生命中的英雄,是我们心目中的天使。感谢他们没让父母痛失儿子,感谢他们没让妻子痛失丈夫,感谢他们没让女儿痛失父亲,感谢他们没让我们这个家庭陷入悲剧之中。”
医护给病人治病 给家属医心
第一关闯过成功,术后管理显得更为关键。
心率过快超过120次/分,凝血功能、心肌标志物、血常规等多项指标异常,高先生接连出现了心脏手术后常见并发症。肌酐超高,这意味着有急性肾衰。更棘手的是,ECMO运行需要抗凝治疗,但他却有几处渗血。
急诊医学中心主任方建江带领团队及时调整ECMO流量,并结合床边血透来缓解病情。EICU护士长张伟丹用海绵凝胶在渗血处填塞止血,才能使得吸痰等护理操作顺利进行。
“之前持续四天的心肌缺血很可能对脑灌注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病情反复间,这是方建江最担心的。以往也遇过情况类似的病人,考虑到病人救过来却成了植物人,对家庭来说既是负担也是煎熬,家属无奈选择放弃。
然而,现实情况要比想象得更为乐观。经过两次脑电图评估,结果均显示脑损伤并没有想象得严重,如果能够脱离生命支持手段,还是有醒来的机会。
上机第七天,方建江团队为高先生做了ECMO撤机试验。但随着流量的下调,心率、血压也随着下降,试验失败。第九天,再次进行撤机再次试验。这一次,高先生的各项指标都非常稳定。这意味着,可以撤机。第十天早上7点,ECMO成功脱机!此后,高先生的恢复越来越顺利,逐步脱离气管插管,第二天就能够自主进食。
为了减少患者的焦虑和不安,在高先生上呼吸机期间都为其打了镇静剂。但每天早上交接班后,护士会将镇静药剂量调小进行晨间唤醒,这期间与高先生的沟通很顺利。“他的求生意愿非常强烈,还托我们让家属给他带书来看,对他的康复也十分有利。”张伟丹说。
由于长时间卧床,高先生的下肢肌力变差,医护团队将他换到专业的康复床上进行肌力锻炼。在EICU住了20天他脱离危险,转到心内科普通病房。住院40天后,康复出院。
每当病情有变化时,更煎熬的是束手无措的家属。“EICU的医护人员耐心与我们沟通并讲解病中病情及治疗方案,对陷于焦灼、无措中的我们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我们的心理压力。”高先生的家属在感谢信中真情流露。
这期间,高先生整整瘦了25公斤,他开玩笑说是“减肥最成功的一次”。出院前他向医护人员保证,一定会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重新做人。